阅读历史 |

第19章 还清外债(1 / 1)

加入书签

宁凝和萧母带着萧延朗来到了桃李镇的陶瓷铺子,定制了二十个白色瓷瓶。若是李掌柜那边洗衣粉的生意进入正轨,宁凝想着自己这边也需要提前准备好,以便能及时供应大量现货,巩固市场。

今日的山寨豆花给她提了个醒,若是洗衣粉卖得好,也有旁人跟风,抢占市场的话,要怎么办呢?

在陶瓷铺子定制瓷瓶时,宁凝灵机一动,向掌柜的请教:“请问掌柜的,若是我想要在这个白色瓷瓶的下面,烧制一个字上去,能否办到?”

掌柜的微一沉吟:“这个倒是不难,只是原本一个瓷瓶五文钱,烧制特定的字上去,那就要重新开窑定制,这个成本会略高一些。”

宁凝一听有戏,忙说:“若是做得好,我以后会长期大量进货,烦请掌柜的行个方便。”

“每个瓷瓶七文钱,每次二十个起订,你看如何?”掌柜的也不绕弯子,直接说道。

宁凝想了想,一瓶洗衣粉的成本,加上瓷瓶也就几十文钱,李掌柜以四百文一瓶的价格收购,白瓷瓶稍微涨两文钱的成本,她倒是觉得可以接受。

因而点了点头:“烦请掌柜的在每个瓷瓶的底部,烧制一个凝字。”

宁凝的毛笔字实在见不得人,只能请萧母代为书写。

萧母一开始还以为宁凝要烧制上去的是自己的姓氏,问清楚后,才知道是名字里的“凝”,想了想之前来过萧家的宁五弟,她也就没说什么,帮宁凝将字写了上去,交给了陶瓷铺子的掌柜。

先交了五十文定金,与掌柜的约好,三日后来取瓶子。

将提货凭证收好,三人又来到了桃李镇的绣庄。天气渐寒,这几日早起时,屋外甚至已经凝霜,萧家统共就两床棉被和两件棉袄,两个小的更是连冬衣都没有,再这么下去非冻出风寒不可。

宁凝就做主,今日就将需要的冬衣和棉被一并置办齐全。

桃李镇一共有两家绣庄,一家较为高端,售卖的都是制作比较精美的衣裙,宁凝虽然有些眼馋,毕竟自己还没正儿八经地穿过古装呢!但是也知道现如今每日都要干活,还要出来摆摊,那些花里胡哨的衣服极不实用。

三人直接来到了另一家比较平价的布庄,这家店主要售卖棉麻衣衫,款式多为适合普通平民的短衫、襦裙或是袄裙。颜色更是以灰褐色、棕黑色等为主,无他,耐脏而已。

宁凝在里面看了又看,终于挑出了一匹天青色的棉布,询问掌柜,得知若是在布庄定制成衣,一件就要小一两银子,不免暗暗乍舌。

萧母悄悄将宁凝拉到一边,低声说:“我的绣工还可以,这段时间除了早间卖朝食,其他时间也没什么事,要不咱买上点棉布,回去自己做冬衣吧?”

宁凝想了想,一匹棉布大约二百五十文,给全家做冬衣也不过需要三匹布而已。

她又看了看布庄摆出来的成衣款式,都比较简单,针脚也略显粗糙。萧母的绣工肯定比这布庄的师傅要强得多,因而点了点头,同意了萧母的想法。

两人挑了五匹布,以天青色、浅褐色为主,又另买了些棉布和絮棉打算做被子,统共花了一两八钱银子。

宁凝打听之后才知道,目前棉花根本没有普及,更没有大面积生产,这里的人御寒大多靠动物皮毛,若是做棉衣和夹袄,也多是填充絮棉,但是保暖效果就很一般了。

这家布庄主打平价,因而也没有好的丝绵和皮毛,毕竟普通百姓根本买不起。

宁凝干脆带着萧母和萧延朗,来到了那家高端绣庄。

因为已经到了冬季,店家早早就将各种皮毛冬衣挂了出来,简单询问得知,单是一件皮毛长袍,就要二十两银子,宁凝只能望而却步。

不过店家将做成衣剩下的皮毛和丝绵等下脚料,都放在门口的笸箩里,她和萧母看了看,质量都还不错,尤其是丝绵,反正是填充在夹袄和棉衣的夹层里,也看不出什么,只要保暖效果好就成。

“请问,这些碎布头和丝绵怎么卖?”宁凝开口询问。

桃李镇虽然是西北最大的镇子之一,但是人民的消费水平也不能同中原大城市相比,绣庄的下脚料也是很多普通百姓的御寒选择,因此每日开业,绣庄都会将前一日剩下的布头放在店门口,供一些普通消费者选择。

掌柜的为人也和气,笑着应道:“那一笸箩的布头并皮毛残料,一共四百文。”

宁凝看了看笸箩中的物料数量,暗道这个价位还算划算,这一笸箩的丝绵,至少够缝制两件夹袄了。

宁凝想了想,继续问道:“我的需求量比较大,请问掌柜的,还有多少这样的布头?”

“明日大概还有这么多剩余,姑娘若是想要,可以提前付下定金,明日来取即可。”掌柜的笑着说。

宁凝与萧母对视了一眼,觉得可行,就将今日的布头全部打包,并另外付了五十文的定金,明日再来取其他的布头。

随后,几人又去肉铺买了两根大骨,切了三斤五花肉,在干货铺子里,宁凝更是惊喜地发现了干海带。

桃李镇地处内陆,这个年代交通也不发达,海产品的保鲜成本和运输成本都极其高昂,这里的百姓寻常时候是吃不到新鲜海产的。好在那些渔民也因为这些原因,会将打捞上来的海产品晒干后贩卖到其他地区,这干海带就是因此而制成的。

宁凝在干货店挑了一斤干海带和一些晒干的小鱼虾,一并打包买走,索性这些干货保存时间久,多买一些备用也好。

******

三人抱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回到了底张村,刚一进村就见到一群大姑娘小媳妇,正成群结队地往后山走。

见到宁凝等人后,她们难免议论纷纷:“这萧家的日子还真是过起来了啊。”

“听说在镇上摆摊呢,生意是真的好。”

“可不是嘛?这段时间每天晌午都能看见挑着各种东西回来呢!”

宁凝走上前,笑着与其中的春霞婶子和何家婶子打了招呼。

萧家在村里人望单薄,也就是这几个婶子,之前和宁凝一起去过后山,简单聊过几句,算是比较熟悉了。

走近后,宁凝自然也听到了她们的议论,加上今天上午那个山寨豆花事件,自家卖豆花生意不错的事儿恐怕已经在村里流传。

想到此处,宁凝赶紧回家,先将买好的东西归置妥当,然后问萧母,当初借宋大叔的五两银子,可有借据或是其他凭证?

萧母想了想道:“借据和凭证倒是没有,村里的人也大多不识字,不过是找了几家村民,当面做了个见证。”

宁凝点了点头,从木匣中取出五贯银钱,拉着萧母就往外走:“如今咱拿了七两的洗衣粉钱,朝食摊子每日也有几百文的收入,还是先将外债还了吧。”

萧母也道:“我昨儿也想到这里了,当初借钱也是迫不得已,如今稍微有些结余,还是尽快还了,没有外债也落得一身轻松,也省得被村民们说闲话。”

两人找到当初借钱的见证人,一起来到宋大叔家中。

这宋家住在村子的正中心,家中有三间青砖大瓦房,家境应该还不错。

宋大叔也是个良善人,当初借钱也确实是看萧家孤儿寡母的可怜,后来,自家婆娘带着一帮亲戚跑去萧家闹事,更是逼萧家卖女儿还钱,这让他颇有些羞愧。

此时,见萧家婆媳俩是来还钱的,宋大叔嘴有些木讷,只摆着手说:“不用,不用,是我婆娘之前糊涂了,你们日子也刚刚好过,身上也需要留点钱应急。”

“这哪行?”宁凝笑着将银钱塞到宋大叔手中,“当初是家中实在困难,不然也不会找乡亲们借钱,如今有了余钱,自然也应先还上。”

萧母更是心中感激,低声道:“宋家大哥,当初你仗义出手,我萧家绝不会忘,这钱你就收下吧。”

当初借钱时找的见证人就是春霞婶和王家大叔,春霞婶对宁凝的印象极好,连带对萧家都很和善,又见婆媳俩日子稍微好过就想着先还钱,更是对这家人的人品十分认可,因而也笑着劝道:“既然萧家娘子都这么说了,老宋,你就收下吧!”

王大叔也笑道:“我们今日也就再做个证人,萧家欠宋家的五两银子,今日就算是还清了。”

宋大叔只得收下银钱,这件事也算是了结了。

******

从宋家出来后,萧母长舒了一口气:“感觉心头一下就松快了,背着外债的日子,还真不好过。”

春霞婶笑道:“也是你啊,娶了个能干的儿媳,你们在镇上卖朝食的事儿,村里都传遍了,这样也好,只要勤勤恳恳地干,总是能把日子过好的。”

几人说说笑笑,刚走到村头,就见宋大娘哭天抢地地从村外往回跑,后面跟了俩抬着担架的后生,担架上依稀躺着个人。

宁凝等人素来知道宋大娘的为人,她的热闹那可真不容易看,因而站在原地,压根儿不上前。

村头其他正在唠嗑的大爷则顺口问道:“大强他娘,你这是咋了?”

宋大娘扯着嗓子哭喊:“我家大强叫人给打了!”

众人大吃一惊,那后生抬着担架从宁凝等人身前走过,宁凝抬眼一看,这担架上抬着的不是别人,正是今早在镇上卖山寨豆花的那个小伙子。

原来他竟是宋大娘的儿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