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4章 绞尽脑汁的科举乡试(1 / 1)

加入书签

“既然我并不擅长诗赋,而且再努力也难有什么提高,不如老老实实把策论文章好好修饰一下,或许能够将总体成绩拉高一点。至于前边的贴经,应该都是自己已经掌握的,再有什么变化,也只是挖的空更刁钻一点,容易让人有思维误区。”一边喝着粥,常瑜一边想着一会儿的答题思路。

其实这些思路在常瑜进入考场之前就已经思考过很多次了,不过她这样做能够让自己持续保持思考,避免紧张。

咚咚咚,三声锣响预示着考场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就要发卷了。此时常瑜的午饭也已经吃完收拾好了,只待拿到卷子开始答题。

“大晏十年乡试正式发卷,所有考生做好准备!”随着主考官的一声令下,考场的监考官开始挨个给考试们分发试卷。后面跟着考场的小吏,给考生们发放草稿纸。

常瑜的小隔间在中间的位置,过了一会儿也拿到了自己的卷子。虽然之前就有大体的时间安排,但是真的到考场上,还需要再根据不同试题的难易程度再进行细致的时间安排。

这次考试的贴经并不是很难,都在常瑜背过的范围里,基本就是国子监主修科目,虽然四门学的学生们还没有讲到那里,但是常瑜的几位老师都已经给她讲过了。

而贴经考试的模式和国子监入学考试时的贴文差不多,只是名字稍有区别,都是将完整的经典内容挖空,考生来填空。当然了,乡试的难度要比入学考试要难很多,比如入学的空还是按照大家的惯性思维挖的,给上句写下句那种。

而乡试的空,则有些打破了惯性思维,将一部分句子分割地不太好辨认具体是出自哪部经典了。不过因为常瑜之前就已经做了不少练习,只要她按照记忆里的内容来填,问题就不大。

于是常瑜先放下了贴经部分,将试卷小心地收好,又拿出了杂文诗赋的卷子。果然她一看到题目内容就头大了,诗的部分是要求考生以花为题,以才为喻做七律诗,而赋的部分则要以器物为题作一赋,以物喻情。

写花的诗大晏就有许多,可以说是已经被写烂的的主题,而且还要以花喻才,更是大众题材,非常难以写的出彩。加之常瑜本人基本没有多少浪漫细胞,虽然经过了都夫子和纪夫人的不断教育,可还是与本身就有写诗天赋的人差了一大截。

再说到赋,大晏的赋则要求辞藻华丽,又不失情意,也同样不符合常瑜质朴锐意的风格。不过这次题目要求写物,总体难度倒没有那么高,好歹让常瑜稍微松了一口气。

总体来说,不管是诗还是赋,常瑜都是短板,这些题目她打算在另外两项内容做的差不多了再搞,能应付上就行了。

最后常瑜拿出了第三项时务策文的卷子,看着上面的题目,她总算彻底放下心来。今年时务策的题目竟然是关于田垄分割的,而这个题目她早就已经和几位老师琢磨了不止一次,心中有许多内容可以写。

虽然田垄问题是老套内容,但按常大人所说,朝堂最近也一直有所争议,出现在乡试题目自然也能够理解,毕竟时务策时务策,时务自然往往是考场的风向标。

至于怎么写这篇策文,她一看到题目就有了成算。她之前的第一次中上的考试成绩就来自她的田垄时务策,其他学生写的都是另外平和的主题,唯有她挑了个有争议的,还曾因为行文激进而被上官敏才敏才教育,这波属于赌到题了。

皇帝作为一国之主,他自然想要田地归百姓所有,百姓有田种,朝廷秋季收有税收才是最好的。

而封建大官僚大地主们,他们把持着许多土地,百姓成为他们的佃农甚至私产,为他们劳动,他们自然希望田地归他们所有,而不是归百姓所有。

作为一个考生,常瑜他们必须把握好一个度,既不能为了讨好作为官僚地主的考官们而得罪皇帝,也不能为了皇帝而得罪了其他官吏。考生们只能在夹缝中找到一平衡点,既能给皇帝一个立场,表明自己也是为民为公,也得向官吏们表示自己并不是一个激进分子。

于是常瑜按着之前她和几位老师打磨的内容,写出了一篇比较中立稍偏于民的策文。其中阐述了常瑜作为读书人,希望民有田,官有利,朝廷有税收的思想和几种具有一定可行性的政策假设。

作为一个只是参加乡试的学生,这些内容就已经足够了,不管是考官甚至是皇帝,都没有人想让乡试的学子能直接给出一个能立刻实施的方案。乡试只是对考生学识才华与政治素养的一种考查,看看他们能否有进一步的可能。

毕竟在大晏,学子们省试考中进士后还并不能直接做官,得等待铨选,更何况他们现在只是乡试考举人。就常瑜所知,大晏的铨选难度和等待的时间在封建朝代中都算是能排得上号的,他们这些考生离真正的官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也是因此,考官们对学子此时的立场也不会看得向其它朝代那么重,毕竟某种程度上,从考生到官员不少人立场还会有所变化。所以,他们此时写的文章偏向皇帝与百姓一点反而性价比更高。

在心中有所分析后,常瑜开始了正式答题。

她先拿出了贴经,认真地将卷子上的题目答案依次写在草稿纸上,在都写完后,她再将内容重新誊抄在答卷上。毕竟这个考试对卷面要求还是很高的,不允许出现涂抹。

在大晏,乡试还没有后世朝代那么严格,考官阅卷都是直接阅考生的亲笔卷,对考生的字迹还是要求不低的。只有在省试的时候才会有专人誊抄考生的试卷,以防通过字迹作弊。

现在常瑜的字迹经过这么多年的练习,虽然还是有些匠气,但好歹有非常擅长书画的兄弟姊帮忙,乍一看还是能入眼。

于是常瑜贴经的答题过程还算比较顺利,也没有出现卡壳和疏漏,卷面也算工整漂亮。

等她将答案都誊写完成时,才只用了一个下午和第二天一个上午,她第一个晚上时并没有用木烛熬夜。

在考场,木烛数量也是有限的,考生用完并不会补发,在某意义上也算是一种时间限制。当然这么做也是怕有些考生完全不睡觉,熬出问题,这都是有前例的,连熬五夜到猝死什么的,让人实在不能小看一些学子的拼命劲儿。

第二天中午,常瑜拿出了小炉子,又煮了一些米粥,还将碎咸菜和硬胡饼也掰碎一些一起煮了吃,这味道也着实让人不敢恭维。不过现在他们这些考生也顾不得什么食物味道了,能够安全入口不闹肚子就是最好的。

吃过午饭,常瑜闭目养神躺了一会儿就开始了下一个科目的考试,她拿出了时务策的试卷,开始在草稿上构思文章的结构。

既然都是大众套路,那也得在套路中写出新意,不能完完全全是老几套。所幸常瑜的知识面非常广,既有这几年在大晏几位夫子的教导和在国子监上的课,还有在现代时积累的各种现代水利农田思想。她的文章在经过不断地打磨后基本已经能够将她的所学所知融会贯通,颇有些旧中取新之意。

加之她的文笔虽然不太符合大晏偏好的华丽对仗,但带着一些锐意进取、蓬勃向上之感,让人看了心中不觉赞叹,实在是务实又言之有物。

常瑜这篇策论文章写得一气呵成,结构严谨,内容又不失新鲜之感。写完之后,她又反复进行了几次检查,确认文章内容没有任何疏漏和不该有的隐喻内涵后,将其誊抄在了答卷上。整个答题过程可以说是小心翼翼,没有什么错处。

答完了时务策文,常瑜的考试时间已经到了第四天,她还有一篇以花喻才的诗和一篇以物喻情的赋没有完成。

看着摆在按上的卷子,常瑜终于陷入了无奈中。她感觉不管过去多久,自己都难以适应这种非常需要文采的诗赋考试。

如果是单纯考实用一些的东西,常瑜可以写的非常有条理,就像写论文一样,将自己整理好的内容逐条列举出来就可以了。但是现在,大晏的诗赋是要求辞藻华丽的,有些人写得还非常浪漫,而常瑜只能按照之前纪夫人给她总结的诗赋特点,一点一点将她能想到的写作素材按照韵脚填到自己的诗赋中。

在常瑜绞尽脑汁的两天中,她总算是完成了一诗一赋。

其中的诗是以迎春花喻机敏的人才,像迎春花能最早感知到春天,有些人才能够最早知道世事的变迁。常瑜写完就知道自己的诗离狗屁不通只有一点点距离,只能祈祷阅卷的官员能够理解她的大体思路,不会给她最差的批卷。

而她写的赋,则是以玉璧喻坚贞之情,虽然同样没有大晏人最爱的华丽,而且内容并不出挑,但好歹也算对仗工整言之有物,常瑜自己估计着虽然难以得到高分,但也不会像诗那样惨烈。

写完了诗赋,她照旧认认真真地誊写到试卷上,总算是在收卷之前将所有内容都完成了。为了保险起见,常瑜在三项答题都结束后又对试卷进行了仔细的检查,觉得从错别字到思想内涵,都没有任何问题后,才总算是放下心。

此时时间已经到了乡试最后一天的下午,对大部分考生来说,答题已经算结束了,不过基本没有人出考场,大家都会在考官宣布收卷才离场。

而对于个别还没有答完题的考生而言,他们可以将时间延续到自己所有木烛都烧完,之后不论有没有答完所有题目,他们都必须交卷了。

“时辰已到,诸位考生等待监考收卷。”随着三声鼓响,主考官宣布了考试的结束。

常瑜整理好所有卷子就坐在自己的隔间等待收卷,她能听到附近有没有答完题目的考生发出的抽气声,还有答完题的考生收拾东西的窸窸窣窣声。

“希望我能够一举成功啊,不然等便宜奶奶到了,家里又有得热闹了。”常瑜交完卷子一边拿着东西往外走,一边想着最近要回到京城的常老夫人。

等老太太回京,定然是不会支持她考科举的,哪怕最后她成了举人,恐怕也得有一番折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